从“泥腿子”到“领头雁”
——记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获得者巴珠
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,全国脱贫攻坚贡献奖,“60位感动西藏人物”,全区社会扶贫先进个人,自治区级“先进双联户”,自治区级“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”,感动西藏扶贫十大人物,市级优秀党员致富带头人、县级优秀共产党员……
每一份荣誉,都属于隆子县致富带头人、山南市永创发展建设有限公司董事长巴珠。
巴珠,1966年出生于隆子镇扎果村一户贫苦的农牧民家庭。艰辛创业成功的巴珠,始终以党员的身份严格要求自己,始终怀揣着一颗对党忠诚的赤诚之心,怀揣着一份对家乡人民的关爱之情,带领企业员工全身心投入到脱贫攻坚工作中。
从“泥腿子”到“大老板”
巴珠初中毕业就放弃了学业,同村民一起奔赴各地打工。由于文化水平不高、缺乏技能,他只能在建筑工地上做小工。那时的巴珠年轻、踏实肯干,每天起早贪黑,重活脏活都抢着干。
“在工地上我跟着别人学操作技术,时间久了,积累了不少经验和人脉。”巴珠说,1997年开始,他组织村里的年轻人试着承包一些建筑工地小活,由于干事麻利、质量过硬,后来,一些建筑老板主动找他们联系,生意慢慢有了起色。
2006年,巴珠注册成立了隆子县隆子镇扎果村农牧民施工队,后来又办起了砂石场,成为隆子县第一个年收入超过60万元的农牧民。
巴珠对工程质量的要求很高,他以高起点、高要求、高规范来管理工作,只要是他经手的项目,无论是项目质量安全,还是工期,都能有效控制和把握。
这些年来,一步一个脚印的奋斗,让扎果村农牧民建筑施工队从原来的七八人,发展壮大成为注册资金5000万元、拥有1000余名员工的永创发展建设有限公司。目前,下辖企业有隆子河酒店管理有限公司、隆子县贫困户就业批发部、隆子县绿健蔬菜就业利民科技有限公司、隆子县聂雄乳业有限公司、错那县觉拉乡蔬菜基地、曲松县堆随乡龙村奶牛养殖场、乃东区白荣乳业有限公司等,固定资产达3亿元。
作为村里先富起来的那部分人,巴珠心里一直装着两件事,一是入党,另一个是带动贫困户致富。他说:“一个人富不算能耐,让老百姓都富了,才是真本事。”
于是,这两件事成了他继续勇往直前的动力。
2005年,巴珠加入中国共产党,2013年,他主动申请组建扎果村农牧民施工队党支部。他说:“组建党支部,可以更好地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,才能更好地扶贫助困。”
不忘贫穷乡亲,让群众得到真正实惠
贫穷像是一道无解的题,曾经困住了隆子县的很多地方。群培也曾经遇到过同样的难题。
群培感慨万千地告诉记者,以前居住在普卓村时,交通闭塞,住房条件差,看病、就医、上学都不方便,附近也没有赚钱的地方。群培身体不好,只能靠妻子外出务工,一年下来,全收入家最多的时候只有5000元左右。
2017年,群培和村民一起搬到了隆子镇叶巴村,从那天起一家人的生活就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群培夫妻俩被安排在叶巴村“菜篮子”蔬菜基地工作。他认真学习蔬菜种植技术和农机具使用方法,慢慢地成为技术骨干,当上了小组长。
“现在,我每月工资5000元,妻子3000元,两个孩子在县城上学,基地离家近可以照顾好家庭,感觉生活更有奔头了。”群培笑呵呵地说。
2018年,群培一家退出建档立卡贫困户。
蔬菜基地的扎西,生活拮据,几代人居住在多次修补改造的老房子里,一下雨就漏水,房子成了危房。扎西找到巴珠,请求帮忙建房,巴珠了解情况后,拉来材料,为扎西建了新房。
“菜篮子”蔬菜基地采取“公司+基地+贫困户”的运作模式,吸纳叶巴村搬迁群众和周边贫困户在基地工作,带动370名贫困户脱贫增收,流转叶巴村土地161亩,每年为叶巴村贫困户创收16.1万元。
不仅是“菜篮子”基地,聂雄高标准奶牛养殖场、隆子河酒店等企业都为残疾人、周边群众和大学生提供了就业岗位,为群众铺就一条增收致富路。截至目前,公司先后吸纳当地群众就业873名,其中贫困户就业400余名。
“我干了快30年的项目,这样的老板真不多见。” 永创发展建设有限公司项目部经理许光鹏回忆,“巴总经常说,我赚那么多钱干什么,只要项目不亏本,我尽量为老百姓多做一点儿事”。
建设家乡当先锋
巴珠对待工作诚恳、热情,对待员工耐心、暖心,更是致富不忘父老乡亲,不遗余力支持家乡建设,成为群众公认的“大巴珠”——
日当镇萨琼村修桥,项目设计上没有拦水河堤,桥修完,当地老百姓找巴珠帮忙修建50米拦水坝。巴珠知道情况后,直接免费修了100米的拦水坝;
卡布村项目附近老百姓上山放牧、采药材不方便,找到巴珠希望公司提供机械修一条路上山。巴珠免费提供了一台大挖机,村上派向导领着挖机一干就是半个月,将道路修到山里,方便群众;
有个5户自然村的建房项目,项目设计上没有路,修建房屋大型机械进不去,要建房先修路,巴珠自掏腰包10万元补偿给因修路占地的群众,把路修到5户群众家门口;
多年来,巴珠的公司投资300多万元为隆子县雪沙乡、热荣乡改善基础设施;
累计出资1236万元免费为困难群众修建房屋;
投资45万元为南城新区28户76人易地搬迁户铺设木地板和修建阳光棚;
累计出资700余万元慰问离退休老干部和道路工人、助学和改善教学设施、资助80名贫困学生上学;
2015年,为隆子县捐款150万元助力脱贫攻坚;
为隆子镇各行政村贫困群众送去节日慰问物资合计1000余万元;
2020年,为疫情防控捐款250万元;
……
贫穷的苦,一直让巴珠记忆犹新。这位现在拥有众多产业、外人眼中成功的企业家,脚上一双黑色运动鞋因为常和土地打交道而变得灰扑扑的。致富后的巴珠,不忘乡梓,把回报家乡、回报社会当成了他义不容辞的责任。
面对群众的赞誉和满屋的奖状,巴珠经常说到:“我们还要不断超越,不断突破,才能更好服务大众,才能真正对得起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。”
如今,巴珠已经成为了山南乃至西藏赫赫有名的大老板,但他却从未失去曾经作为“泥腿子”的勤劳与赤诚,片刻不敢忘怀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与使命,这也是他能够走出这一条不凡之路的真正秘诀。